本网讯:“如果集体记忆活过来了,会说什么话?我的回答是,你对我的百般注解和识读,并不构成万分之一的我,却是一览无余的你”——庄学勋老师。
2021年11月26日晚18时30分,新一期“星空”读书会在启智楼405如期举行。在王洁老师的组织下,本期读书会参与师生共计34人,由庄学勋老师领读,出席嘉宾为新闻学系主任占自华老师。
本次读书会共读书籍为国内第一本研究南京大屠杀集体记忆的著作,由李红涛、黄顺铭编写的《记忆的纹理:媒介、创伤与南京大屠杀》。这本书以历史为经,以不同的媒介场景为纬,通过文化创伤理论为核心的分析框架,追溯南京大屠杀创伤叙事在主流媒体上的建构过程,在纪念馆和线上公祭活动中的扩散与再生产,以及在赛博空间中所面临的叙事挑战。揭示了创伤叙事的再生产、媒介纪念空间的生成,以及媒介舞台上和记忆地方里的记忆实践。
(“星空”读书会现场)
(庄学勋老师讲话)
“如果集体记忆活过来了,他对你会说什么话?”根据这个问题,大家展开了讨论。庄学勋老师借用三毛的一句话来回应:“你对我的百般注解和识读,并不构成万分之一的我,却是一览无余的你。”在讨论途中,庄学勋老师还拿出了珍藏多年的家书以及老物件,引导大家从物品的比较中去分析时代的集体记忆,书信承载了无法尽孝的回忆,老挂钟串起了一个家庭的集体记忆,“侨批”承接了海外与大陆的交流,其中或许有快乐也有辛酸遗憾。普通人的故事包括南京大屠杀中每一个普通人的故事,它们虽然动人,但大多都不被人所知。作为媒体从业者的我们,其实可以把这些东西报道清楚,让过去可以被理解。
在讨论中,有同学指出其实书的最后仍把现实问题抛给了我们本身,“社会共同问题并没有共同的大脑,集体记忆只是个隐喻”。构建共同集体记忆也仍是如今的难题,南京大屠杀被称作仇恨教育,慰安妇被嘲笑、忽视与戏谑,这些无知的言论,思想的分歧让人瞠目结舌。也有同学指出,由于他们并不是亲历者,无法感同身受,所以会出现这种言论也不难理解。
(占自华老师讲话)
占自华老师指出,这些言论受到了后冷战思维的影响。历史是胜利者的书写,作为胜利者的我们无法书写属于自己的历史,南京大屠杀作为我国的主要历史之一被忽视,这一现象难以被接受。而南京大屠杀的被忽视也有缺少记录支撑的原因,有许许多多的记忆没有被主流记住。所以我们应该多进行记录,让回忆流传。不只是南京大屠杀,我们的家族记忆、个人记忆也应该被记下来。
(“星空”读书会-合照)
“看他人的苦难,起波澜的是读者,起波澜而任凭风浪拍打之后平静铺就笔墨的才是记者。”学术研究讲求理性与价值中立,这本书研究的是由历史事件转变而来的民族创伤,心理冲击是必然的。但除此之外,深思人性,直面历史,从其中吸取经验教训,这本书给我们带来的思考,不应只是南京大屠杀。
学生记者:江炜婷
摄影:王宛婷
排版发布:温丹平
指导老师:庄学勋 邵泽宇